禁毒宣传进企业 同心共筑防毒墙
作者:米仓利纪 来源:紫龙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2:32:45 评论数:
美国等国家,几十年前就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形式,在面粉、大米中加入了营养剂,明显地提高了国民体质。
研究小组认为,相比之下,低场核磁共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简便快捷、成本低廉,可针对不特定的掺假物质进行检测,并可应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抽检。专家认为,这一新的检测技术为现代乳品企业及有关监管部门监测、评价和控制乳制品的品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有效手段。
据此检测方法的发明者、浙江工商大学韩剑众教授介绍,课题组的研究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,即利用氢原子核在磁场中的活动特性,追踪被测物质中的有关氢原子,特别是水,包括食品中的结合水、不易流动的水和自由的水,观察它的存在状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产生的变化。而且,实验表明,不同掺假样品随掺假比例呈一定规律分布。然而,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现对乳业造成致命打击,生鲜乳及乳制品的掺假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重视。但理化检测有针对性,在不清 楚添加物是什么的情况下,需要逐一进行检测排查,费时费力。而一旦添加的成分没有现成的检测方法,则检测难以进行。
乳制品安全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。然而,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现对乳业造成致命打击,生鲜乳及乳制品的掺假问题也受到社会 我国科学家日前研制出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,能够快速检测出牛乳是否掺假。《科学时报》:生物育种技术能否在未来10年之内发挥作用? 万建民:不是未来10年,现在就发挥作用了。
我们国家人口太多,希望从土地里获取更多的粮食,所以此前对土壤造成了一些破坏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此外,高产栽培、植保、土壤改良等技术都对提高单产起到了支撑作用。水稻是应该节水,从技术上来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,例如可以采用滴灌的方式。《科学时报》:过去6年我国粮食总产连续增加,推动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? 万建民: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几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较多。
我们为了获得一定的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,对土壤造成了破坏,但是我们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。但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已经达到53082万吨。
生物育种技术是一个战略选择,是提升常规育种技术的重要途径,它的优势最终通过品种的抗性、产量潜力、品质等方面体现出来。生物育种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?它为什么是我国的战略选择?它将如何发挥作用?围绕这些焦点问题,我们采访了生物育种的有关专家。有些科学家总说我们把土壤破坏了,不破坏怎么办?在人要饿死的情况下,是先保护土壤还是先养活人? 我们要在保护土壤和粮食安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。但是现在粮食作物单产已到了一个瓶颈阶段,要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话,对新品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这就需要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利用生物技术。
如果国家出台有关支持生物种业的政策,有了政策和相关支持,今后种业公司就会大量采用这种生物技术,真正能够把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――选出一些综合性能好的品种。例如抗虫性提高了,就能保证产量不损失,抗虫的目标也是为了产量。未来10年生物育种技术肯定对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。国外这么多年的经验表明,它对产量的贡献并不是很明显。
George Fedak:对其他的粮食作物来说,生物育种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的非常重要的技术,但是对小麦来说比较困难。这种差异是由品种的基因决定的,我们就要挖掘这些高效利用养分的基因,把它聚合到一个品种里边去,来提高品种的养分吸收能力。
但是,由于我们长期使用化肥、农药使得土壤受到了破坏,我们怎样应对土壤都坏了,最好的种子也长不出来的质疑? 万建民:确实如此。寻求平衡 《科学时报》:品种的高产潜力固然重要。
张永祥:现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不是太高,因为粮食价格比较低。张永祥: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来说,其实不搞转基因我们的粮食安全也没问题,转基因技术的定位是要帮助解决粮食安全问题。在城镇化、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的背景下,粮食需求增长、耕地减少、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变,粮食增产难度加大,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。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来保护好土壤。张永祥:对于水稻来说,想要靠传统方法把产量往上升显然很难。万建民:我们已经开发出耐高温耐旱的品种,特别是转基因的抗旱玉米、小麦、大豆品种已经有小范围的试种。
但是相对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说,要定位与小麦产量等相关的基因/QTL比较难。《科学时报》:如何提高粮食单产?生物育种技术是否是提高粮食单产最重要的技术? 万建民:常规育种技术包括杂交育种、杂种优势利用等在品种改良及粮食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未来10年增产1918万吨(55000万吨~53082万吨)很困难吗? 万建民:粮食生产受到气候、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制约,今年我们国家的灾害比较多,这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。土壤里存在一定量的氮磷钾,关键是看作物能否吸收,如果提高吸收能力的话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。
张永祥:生物技术在国外已经是常规技术,我们国家的公共研究机构都做得比较好,但是种业企业还缺乏雄厚科技力量。在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种水稻,在北方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可以种玉米、小麦、大豆等旱粮作物。
此外,粮食科技进步也促使单产水平不断提升。专家观点:中国粮食安全重点还靠生物育种 2010-09-13 00:00 · ann 在城镇化、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的背景下,粮食需求增长、耕地减少、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变,粮食增产难度加大,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。目前转基因主要侧重于培育抗虫、抗除草剂、抗旱、品质改良的新品种。传统的方法很难把有利的基因――产粮基因、抗疫基因聚合到一个品种中去,但是用分子辅助育种、转基因育种等就比较容易。
将来转基因是可以提高单产的,把高产的基因导入到品种里去,培育出新的高产品种,就能提高单产了。生物育种技术也是为了保护土壤。
另一方面,可以把耐干旱、耐盐碱、耐寒的基因也聚合到新品种中,它能在目前不能种粮食的地方种植。另一方面,今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大可能再增加,此外还有单产的制约。
比如一亩地,种棉花的收益要比种水稻的收益多几倍,而且种水稻还比较累。《科学时报》:您刚才说提高粮食单产还有高产栽培、植保、土壤改良等很多技术,它们与生物育种技术比较,哪个更为重要? 万建民:我认为要想加强未来10年的粮食安全,需要栽培、植保、土壤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。
现在应该寻找一种途径来减少化肥的使用,比如更多地使用有机肥。张永祥 隆平高科生物技术委员会主任 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George Fedak 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部科学家 生物育种是战略选择 《科学时报》:国家发改委官员8月26日表示,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要达到11000亿斤(55000万吨)才算有安全保障。我认为今年粮食产量超过5.3亿吨有一定难度。生物育种技术不仅仅是转基因,还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、分子设计育种、细胞工程育种等。
George Fedak:总的来说,生物育种在今后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例如同样50公斤的人,有些人一天要吃1斤米饭才能维持身体需要,有些人只要8两就很好了,差别在于吸收的能力不一样
但是现在粮食作物单产已到了一个瓶颈阶段,要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话,对新品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这就需要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利用生物技术。《科学时报》:在大的环境方面,我们还面临着气候变化、农业水资源减少等问题,这些因素也影响着粮食安全,我们如何应对?是否有抗高温、需水少的品种开发出来? George Fedak:气候变化会主要导致气象灾害、干旱、水资源短缺、农业病虫害发生程度加剧等等,这会造成粮食生产能力降低、减产,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。
我们为了获得一定的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,对土壤造成了破坏,但是我们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。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。